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民族复兴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使命,也为青年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广大青年应当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相对薄弱地区,深入西部和乡村基层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技术扎根在乡村的泥土里,在真抓实干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鼓励青年人要“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4月18日至27日,武汉大学welcome网站注册入口基层治理观摩实践团研究生第一小队,带着“自找苦吃”的精气神来到武汉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壶关站)实施“践悟中国”新时代国家治理人才筑梦工程,深入一线零距离观察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发展情况。这是武汉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壶关站)主体工程建成后开展的首次基层治理观摩活动。
(基层治理观摩实践团研究生第一小队)
2021年7月,武汉大学welcome网站注册入口联合全国总工会、壶关县委县政府、武汉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及武汉大学山西校友会,协议共同建设“武汉大学乡村振兴服务站(壶关站)”,通过校地多方共建的模式,探索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协同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创新研究生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的内容与形式。服务站分别由校方站长、地方站长、校友站长、值班站长,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履职、共同管理。目前,服务站建成了集会议、办公、饮食、住宿、展览、公共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站点与社会实践基地,可一次容纳20人拎包入住开展课题研究、教育培训、基层治理观摩等社会实践与学术研究活动。
基层治理观摩实践团的研究生同学在壶关期间,与驻村第一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度观摩第一书记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并面对面交流乡村治理成效与经验。现场了解服务站内部环境、楼层布局、区域功能,并深入龙泉镇水池村、刘寨村、秦庄村、石堡寨村、谷驼村及石坡乡南平头坞村,观摩各村党建活动、基层治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数字化乡村建设等情况。
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青年人要“自找苦吃”
到基层去、到西部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十八大以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一批批优秀青年扎根祖国大地,奔赴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李梓源便是其中一位。2022年研究生毕业后,抛开名校高材生的标签,他毅然决然地奔赴了曾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成为了水池村的书记助理。面对“屈才”“浪费”“大材小用”的不解,他坦然回答“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哪里有需要我就到那里去”。村中交通不便,条件有限,三餐基本需要自己解决,他也因此练就了一手好厨艺。为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产业,他跟随第一书记修公路、下地头、找政策、要资金,经常是一身泥、一身汗,早出晚归更是家常便饭。实践团观摩学习期间,一场暴雪突如其来,当众人感叹四月飞雪的奇观时,李梓源却为大雪压塌了新建的一座大棚而忧心忡忡。冬暖棚是全国总工会重点帮扶产业,也是近些年水池村第一产业增值的有效手段,外出返回村子后,李梓源立即冒雪前往现场进行应急处置,归来时已是深夜。当问及苦不苦这个问题时,这个皮肤黝黑、满身尘土的小伙子笑着说道:“不苦,这些都是分内之事,组织派我下来就是干这个的”。
十余天的基层观摩,数个村庄的座谈走访,观摩团见证着一个又一个“敢吃苦、不怕苦、能吃苦”的青年党员,在基层实践中磨练意志、激发潜能,在乡村振兴伟业中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青年人要坚定理想信念
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参观村史馆过程中,观摩团了解到过去水池村是有名的贫困村,而在全国总工会的帮扶下,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修建进村主路,硬化户户通路面,铺设污水管道,美化墙面,安装路灯,新建垃圾回收站,发展产业,昔日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摇身一变,成了“强富美”的先进村。坚定的信念从不缺薪火传承,“前任书记带领全村脱贫,打下良好基础、树立标杆,到我已经是第三任了。” 站在焕然一新的村庄里,全国总工会派驻水池村的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常岭不断思索着下一步发展路子,他坚信“咱们水池一定会越来越好”。
在乡村振兴三年之际的攻坚期,面对纷杂繁复的工作局面,李梓源认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够如期的实现各项工作目标。”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共同追求,广大党员干部才有勇于担当、乐于奉献、敢于牺牲的驱动力。
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青年人要脚踏实地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功近利,要一件接着一件干、一步一个脚印走。“干就干在实处,设身处地地从群众角度出发,实实在在为老百姓谋利,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这是常岭书记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进一步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水池村深挖本村特色,引进了辣椒酱、粉条、天平羊汤三条生产线,将“果变酱”、“粉变粮”、“肉变汤”,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逐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让更多的收益进了老百姓的钱袋子。水池村老龄化严重,养老、医疗资源匮乏,为解决吃饭难、看病难、就业难、文化娱乐少等问题,开始办食堂、建村卫生所、举办孝亲敬老文化节,评选“水池劳模”,为60岁以上老人拍合影、设置公益岗、开展技能培训……
(研究生同学与第一书记同吃同住同劳动)
观摩团成员2021级应急管理专业博士生张绍飞在结束观摩后感悟道,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背景下,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年之际的攻坚期,通过本次观摩实践活动,我深刻领悟了我们党和国家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眼光与智慧。此次经历更加坚定了我扎根基层的决心,我将继续秉持“将论文写在中华大地上”的目标,为乡村振兴的深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研究生同学进行基层治理观摩)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依托乡村振兴服务站,学院共向壶关县派出参加挂职锻炼、课题调研、教育帮扶的研究生共3个批次50余人;组织包括青年国字号人才在内的优质师资,赴壶关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和治理能力提升培训、网格员履职能力提升培训,共培训400余人;组织专家教授赴壶关调研,承担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联合课题研究,为壶关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还引入校友企业山西迪奥普有限公司,赠送价值百万的“三维数字乡村服务平台”,打造全县村级“数字化自治、星级化德治、网格化法治”试点,有效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及数字化水平。
下一步,学院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投入建设乡村振兴服务站,为壶关县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研究生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提供社会实践岗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员全方位全流程帮助研究生成长成才,培养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研究生。同时,依托乡村振兴服务站,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创新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探索青年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引导青年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到基层、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